孫繼平
中國礦業(yè)大學(北京) 100083
摘要:提出避免逃生通道被堵的方法:構建不少于3條巷道(井),減少全部逃生通道被堵的概率;做到回風巷道(井)無機電設備,減少引爆瓦斯的火源;回風巷道不作行人巷道,減少了瓦斯爆炸等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。提出氧氣呼吸器接力逃生方法:在遇險人員逃生路線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避難硐室,避難硐室內設置氧氣呼吸器。提出避難硐室自然降溫方法:當構建避難硐室的煤層或巖層溫度較低時,可通過避難硐室四周的煤、巖散熱,避難硐室既不需要裝備制冷設備,也不需要隔熱處理;有直通地面鉆孔的避難硐室,應由地面送風降溫,不必在避難硐室內設置制冷降溫裝置;避難硐室直通地面的鉆孔直徑宜為700mm, 這樣既增加了逃生通道,又利于地面送風降溫。提出抗災變能力強的管線布置方法: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通信聯(lián)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,壓風自救和供水施救管路埋入巷道。提出無壓氣噴淋的避難硐室構建方法。提出了由氧氣呼吸器、壓縮氧自救器、逃生通道、避難硐室、避災路線及指示和應急預案等組成的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。
煤礦井下安全避險“六大系統(tǒng)”完善了事故防治、安全避險和應急救援體系,是避免或減少事故傷亡和重特大事故發(fā)生的重要措施。煤礦井下安全避險“六大系統(tǒng)”包括用于瓦斯等災害防治和事故預警的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;用于應急救援和遏制超定員生產的人員定位系統(tǒng);用于遇險人員逃生和自救的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;為遇險被困人員提供新鮮空氣的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;為遇險被困人員提供飲用水的供水施救系統(tǒng);用于通知井下作業(yè)人員避險、報告井下被困人員狀況的通信聯(lián)絡系統(tǒng)。
目前,全國國有重點煤礦已全部完成了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通信聯(lián)絡、壓風自救和供水施救5大系統(tǒng)建設。但由于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,影響著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的建設。因此,有必要針對煤礦井下緊急避險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研究。
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,是當煤礦井下發(fā)生事故時,為遇險人員提供逃生方法、通道、裝備和設施的系統(tǒng),最大限度減少事故傷亡。因此,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應包括逃生方法、通道、裝備和設施等。
1 逃生通道的構建
煤礦井下發(fā)生瓦斯爆炸等事故時,遇險人員要盡快安全撤至地面,地面最安全 。因此,逃生通道是遇險人員安全撤至地面的首要條件。
為提高遇險人員逃生機會,除掘進工作面和臨時作業(yè)場所外,回采工作面等煤礦井下其他作業(yè)地點和巷道均應有不少于2條步行安全撤至地面的通道,并構建不少于3條巷道(井)。這樣,既減少了事故時所有逃生通道被堵的概率;又可做到正常生產時,通風、運煤、輔助運輸相互獨立,做到回風巷道(井)不兼作行人和運料巷道(井)?;仫L巷沒有機電設備,大大減少了引爆瓦斯的火源?;仫L巷不作行人巷道,減少了瓦斯爆炸等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。巷道等效斷面的增大、通風阻力的降低,在風量一定的條件下,風壓和風速較小,也利于防火和防塵。
對于開采深度較淺的礦井,可通過斜井和平硐,構建不少于2條步行安全撤至地面的通道。但對于開采深度較深的礦井,就難以構建不少于2條步行安全撤至地面的通道。立井深度較淺時,遇險人員可通過立井梯子間的人梯自行升井。立井深度較深時,遇險人員難以通過人梯自行升井,這就需要多個有提升機的立井;當瓦斯爆炸等造成部分提升系統(tǒng)損壞時,仍有可用于提升遇險人員的提升系統(tǒng)。有條件時,可構建用于緊急避險的立井及其提升系統(tǒng),在井底構建防爆門,減少瓦斯爆炸等事故對立井提升系統(tǒng)的破壞;位于地面的提升機除兩路供電外,還備有柴油發(fā)電機組;提升罐籠一般位于地面,以減少爆炸沖擊波的影響。
加強巷道支護,提高抗爆炸沖擊波等能力,是減少瓦斯爆炸、煤塵爆炸、炸藥爆炸、頂板冒落、煤與瓦斯突出造成逃生通道被堵事件發(fā)生的有效方法。
取消木支護,取消竹蓖和荊芭等可燃物背幫,既是礦井防火的需要,也是防止礦井火災、瓦斯爆炸、煤塵爆炸、炸藥爆炸等事故造成逃生通道被堵的有效方法。采用木支護,采用竹蓖和荊芭等可燃物背幫,當發(fā)生礦井火災、瓦斯爆炸、煤塵爆炸、炸藥爆炸等事故時,這些支護材料會被燒毀,造成頂板冒落等,堵塞逃生通道。
2 氧氣呼吸器接力法
參考文獻[孫繼平.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研究[J].煤炭科學技術,2011,39(1):69-71]提出了經(jīng)濟實用的自救器接力緊急避險方法:入井人員應佩戴壓縮氧自救器;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額定防護時間內,從采掘工作面等作業(yè)地點步行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,必須在撤離路線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避難硐室,避難硐室內應設置壓縮氧自救器,供遇險人員更換,保證遇險人員能安全撤至地面。
避難硐室除設置壓縮氧自救器外,還可設置氧氣呼吸器,以減少煤礦井下避難硐室數(shù)量、避難硐室的資金投入和維護量。
氧氣呼吸器又稱隔離式(或隔絕式)壓縮氧呼吸器,由存儲于高壓氣瓶中的壓縮氧供氧,呼吸系統(tǒng)與外界隔絕,儀器與人體呼吸系統(tǒng)形成內部循環(huán)。常用的氧氣呼吸器防護時間有2h和4h等,其防護時間遠遠大于壓縮氧自救器的30-45min。因此,使用氧氣呼吸器可以大大提高遇險人員非中繼逃生時間和行走距離,進而加大用于中繼的避難硐室間距,減少避難硐室數(shù)量。使用2h氧氣呼吸器較使用30 min壓縮氧自救器的中繼避難硐室間距提高4倍,可達4000m(具體根據(jù)井下巷道條件確定),大大減少了避難硐室數(shù)量。
為保證遇險人員會正確使用氧氣呼吸器和壓縮氧自救器,需要對下井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。
3 避難硐室防CO入侵
為防止CO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內,用于遇險人員出入的門要采用氣密結構。為減少爆炸沖擊波等對門氣密性的破壞,需要設置兩道門。外側門采用向外開啟的防護氣密門,內側門為氣密門,兩道門之間為過渡艙。
為防止遇險人員開門進入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時,外部CO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內,過渡艙內設有壓縮空氣幕、壓氣噴淋裝置和不少于2個單向排氣閥。每組遇險人員在過渡艙的噴淋時間不小于2min。壓縮空氣幕和壓氣噴淋所需的高壓空氣除由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供給外,還需由存儲在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的高壓氣瓶供給,保證瓦斯爆炸等事故造成壓風管路損壞后,壓縮空氣幕和壓氣噴淋裝置的正常工作。
高壓空氣瓶是高壓容器,應盡量少用,避免由于高壓氣瓶及其管路等質量問題和維護不當,造成人員傷亡。減少高壓空氣瓶的使用,還可以提高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的空間利用率。
壓縮空氣幕是防止外部CO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內的有效措施,為保證壓縮空氣幕的可靠性,壓縮空氣幕除由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供給外,還需由存儲在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內的高壓氣瓶供給。
為減少高壓空氣瓶的使用,壓氣噴淋可以不使用高壓氣瓶。這是因為,遇險人員服裝所攜帶的CO等有毒有害氣體較少,不會給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的生存艙室的空氣帶來致命的變化;遇險人員服裝所攜帶的CO等有毒有害氣體,還可被艙內的空氣凈化吸收系統(tǒng)逐步凈化和吸收。但每組進室(艙)的遇險人員不小于2min的噴淋時間,對等待在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外的遇險人員,則可能是致命的2min。
4 避難硐室自然降溫
為防止CO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,避難硐室通常采用氣密和正壓結構。為防止遇險人員進入氣密的避難硐室后,避難硐室內的溫度達到遇險人員難以忍受的溫度,避難硐室通常采用蓄冰制冷和高壓氣(液)體膨脹制冷等。
蓄冰制冷首先要將水制成冰,平時要維持冰的結冰狀態(tài)。因此,平時需要給電動制冷機供電,維護費用高,特別當瓦斯超過斷電濃度時,必須切斷制冷機的電源。蓄冰單元和制冷機還占據(jù)了較大空間。
高壓氣(液)體膨脹制冷是通過高壓氣(液)體膨脹吸熱制冷。高壓氣(液)體膨脹制冷具有無電源、維護量小、維護費用低等優(yōu)點。但如果高壓氣瓶及其管路等有質量問題或維護不當,會造成人員傷亡。高壓氣瓶及熱交換裝置還占據(jù)了較大空間。
因此,避難硐室制冷降溫,不但增加了避難硐室的建造成本、維護成本、維護工作量,降低了空間利用率,還會帶來新的事故隱患,也不利于避難硐室的推廣應用。
避難硐室是否需要制冷降溫,要根據(jù)具體環(huán)境決定。當構建避難硐室的煤層或巖層溫度較低時,可通過避難硐室四周的煤、巖散熱;避難硐室既不需要裝備制冷設備,也不需要隔熱處理。這樣不但降低了避難硐室建造和維護成本、提高了空間利用率,而且減少了事故隱患,更便于推廣應用。當然,當構建避難硐室的煤層或巖層溫度較高時,比如大于35℃時,則應進行制冷降溫,并做隔熱處理。制冷降溫宜采用CO2膨脹降溫。
也可通過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向避難硐室壓入冷空氣,降低避難硐室溫度。由于平時避難硐室溫度較低,即使煤礦井下事故造成壓風管路損壞,事故后在一定的時間內,避難硐室內的溫度也不會過高。
有直通地面鉆孔的避難硐室,應由地面送風降溫,不必在避難硐室內設置制冷降溫裝置。直通地面的鉆孔直徑宜為700mm, 這樣既增加了逃生通道,使用提升裝置將避難硐室內的遇險人員提升至地面,又利于地面送風降溫。
5 監(jiān)控、定位、通信、壓風和供水管線埋入
目前,煤礦安全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煤礦井下調度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廣播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壓風自救管路、供水施救管路,一般吊掛在巷道中。當煤礦井下發(fā)生瓦斯爆炸、煤塵爆炸、炸藥爆炸、頂板冒落、煤與瓦斯突出等事故時,將會造成這些電纜、光纜和管路的損壞,影響系統(tǒng)的正常使用。
為避免或減少瓦斯爆炸等事故對煤礦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通信聯(lián)絡、壓風自救、供水施救系統(tǒng)的破壞和影響,應將煤礦安全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煤礦井下調度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廣播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壓風自救管路、供水施救管路埋入巷道,并提高這些電纜、光纜和管路的機械強度。
為避免火災等對這些電纜、光纜和非金屬管路的破壞和影響,用于煤礦安全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通信聯(lián)絡系統(tǒng)的電纜外護套,除應采用阻燃材料外,還應耐高溫。
6 結論
煤礦井下發(fā)生瓦斯爆炸等事故時,遇險人員要盡快安全撤至地面,地面最安全。當巷道被頂板冒落物等堵塞,遇險人員無法安全撤至地面時,應進入避難硐室躲避,等待救援。
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是遇險人員安全撤至地面和安全避險的重要保障。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(tǒng)由壓縮氧自救器、氧氣呼吸器、逃生通道、避難硐室、避災路線及指示和應急預案等組成。
逃生通道是遇險人員安全撤至地面的首要條件。因此,煤礦井下應構建多個通往地面的巷道。當發(fā)生事故時,所有通往地面的巷道都被頂板冒落物堵死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,同時,也利于瓦斯防治、防火和防塵。取消木支護,取消竹蓖和荊芭等可燃物背幫,加強巷道支護,不但是防火和頂板事故防范的需要,也是防止逃生通道被堵死的需要。
入井人員要攜帶壓縮氧自救器,當井下發(fā)生瓦斯爆炸等事故時,遇險人員應使用壓縮氧自救器盡快撤至地面。當作業(yè)地點距地面較遠、壓縮氧自救器防護時間不能保證遇險人員安全撤至地面時,要分別根據(jù)壓縮氧自救器和氧氣呼吸器的防護時間,設置避難硐室。避難硐室中應設置一定數(shù)量的氧氣呼吸器或壓縮氧自救器,供途經(jīng)這里的遇險人員更換。采用氧氣呼吸器接力,可以延長避難硐室的間距,減少避難硐室的建設數(shù)量、建設成本和維護量。
為防止更換氧氣呼吸器或壓縮氧自救器時,遇險人員受到CO等有毒有害氣體傷害,避難硐室應采用氣密和正壓結構,防止外部CO、CH4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,這也是防止避難硐室瓦斯積聚的需要。
為防止遇險人員進入避難硐室時,外部CO等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,避難硐室要設置壓縮空氣幕,并由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和高壓空氣瓶雙保險供氣。
由于避險人員服裝所攜帶的CO等有毒有害氣體有限,為減少高壓空氣瓶的使用,避難硐室的壓氣噴淋可以不使用高壓氣瓶。特別是,進入避難硐室的每組遇險人員需要不小于2min的噴淋時間,會使等待在避難硐室(或救生艙)外的避險人員沒有逃生機會。
當構建避難硐室的煤層或巖層溫度較低時,避難硐室可以不采用制冷降溫措施,可以利用避難硐室四周煤巖散熱。這樣不但避免了制冷裝置帶來的新的事故隱患,而且降低了避難硐室建造成本和維護工作量,提高了避難硐室空間利用率。也可通過壓風自救系統(tǒng)向避難硐室壓入冷空氣,降低避難硐室溫度。由于平時避難硐室溫度較低,即使煤礦井下事故造成壓風管路損壞,事故后在一定的時間內,避難硐室內的溫度也不會過高。有直通地面鉆孔的避難硐室,應由地面送風降溫,不必在避難硐室內設置制冷降溫裝置。
為保持避難硐室與其他5大安全避險系統(tǒng)的有效連接,提高監(jiān)測監(jiān)控、人員定位、通信聯(lián)絡、壓風自救、供水施救系統(tǒng)的抗災變能力,應將煤礦安全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煤礦井下調度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、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廣播通信系統(tǒng)的電纜和光纜、壓風自救管路、供水施救管路埋入巷道,并提高這些電纜、光纜和管路的機械強度。
作者簡介:孫繼平(1958—),男,山西翼城人,教授,博士,博士生導師,中國礦業(yè)大學(北京)副校長;作為第1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、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;作為第1完成人主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行業(yè)和安全生產行業(yè)標準26項;主持制定《煤礦安全規(guī)程》第三章通風安全監(jiān)控;作為第一作者或獨立完成著作10部,發(fā)表論文100余篇(其中被SCI和EI檢索的第1作者論文60余篇);作為第一發(fā)明人獲國家專利權和軟件著作權17項。
<